Search

<不斷奔跑吧>

昨天發了影片討論競爭優勢,得到很多很棒的留言
  • Share this:

<不斷奔跑吧>

昨天發了影片討論競爭優勢,得到很多很棒的留言

今天也讀到幾篇文章,其中 Morgan Housel 從生物學角度切入討論競爭優勢,很值得拿出來分享,下面簡單翻譯

----------

好幾十年來,科學家假設存在越久的物種更可能持續存在,因為時間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可以生存。1970 年代早期, Leigh Van Valen 想證明傳統智慧是正確的,但他證明不了。他開始覺得演化是無情的力量,那些存在很久的物種只是很幸運。數據證明這個理論比較正確。有些物種確實存在比較久,但數據顯示各物種滅絕的機率是差不多的,不管這個物種只存在一萬年還是已經存在一千萬年

Leigh Van Valen 在 1973 的論文中說明了兩個原因。第一,競爭不像足球遊戲,贏家可以有休息的時間。競爭從來不會停止。一個物種相對另一個物種有優勢,這馬上會回饋給那個弱勢物種,使之進步。這是軍備競賽。第二,有些優勢創造劣勢。很多物種隨著時間經過會越長越大、越來越強壯。但更大、更強也會使之行動更慢、更難躲藏

演化是優勢的研究。Leigh Van Valen 的理論說明沒有永久的優勢。沒有物種是永遠安全的、沒有物種能停下來。就像紅皇后說的:在我的國土中,你必須一直不斷奔跑,才能保持在同一位置;如果你想要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商業與投資也是類似的邏輯

美國有 3200 萬家企業,勞動部統計每年有多少家企業倒閉以及倒閉時他們創立多久了。深挖數據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年紀是比較容易的。企業在創業前三五年有很高的失敗機率,然後挑戰會到一個高峰。平均各行業來看,創業 25 年倒閉的機率跟創業十年是一樣大的(如圖)

JP Morgan 的一個研究顯示,羅素 3000 家公司,在 1980-2014 年間,有 40% 的公司失去 70% 的價值且從來沒有回復。投資 100 新創企業,你可能認為有 40 家會失敗。然後你轉移到投資上市公司,一樣 40% 會失敗。他們可能活得比新創企業還久,但結果是差不多的

上述這些對於競爭優勢、護城河有什麼啟發?

說明了很難有長久的競爭優勢

就像 Leigh Van Valen 發現的,事物會進化但他們從來不會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環境,因為挑戰也不斷在改變(things evolve but never actually become better adapted, because threats are always changing)黑犀牛存在了 800 萬年,但被盜獵者殺光。雷曼兄弟存在了 150 年,經歷了 33 次經濟蕭條,直到遇到次貸

在投資策略上也是如此

把投資想成物理是容易的,有一個不變的法則。但不是如此。就像 Leigh Van Valen 的演化論,成功只是在下一個挑戰者出現前的一點點喘息空間,那之後過去的技巧就沒有用了

Robert Hagstrom 在他的書中是這樣寫那些曾經有用現在卻沒用的策略:1930-1940 年代,深度價值策略賺翻了。二戰後主導投資領域的策略是股利模型。1960 年代投資者轉向追尋高成長的企業。1980 年投資者開始喜歡現金流。今天,好像投資者更愛 ROIC。如果堅守某個策略、某種風格,很可能你在過去一段時間中表現會相當差

好像沒有一個時期是投資者可以找到一個策略,然後就坐等它一直賺錢。世界在變,競爭者會創造出他們的利基來侵蝕你的利基

這也適用於職涯、工作技能、關係、國家

不斷奔跑吧

----------

另外昨天提到張磊說護城河是動態的,剛剛想想巴菲特有提過類似的觀念,他在 2000 年股東會說到他給管理層的目標是每年去拓寬護城河。護城河每年擴寬不代表獲利會隨之增加,但如果護城河擴寬,企業最終會表現得很好

而前輩阿慶的回饋說:最終回到商業本質的基礎上,消費者決定誰能更契合社會發展需要。誰在本質問題上耕耘得更好,誰得天下

我非常認同,阿慶講的層次很深。張磊說: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並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的才是企業“護城河”的本質。怎麼創造這種價值,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背景和時代很重要,本質很重要。本質不會變,例如 Jeff Bezos 說十年後消費者不會跟他說:我想要更慢拿到我的產品、我想要更貴買到我想要的東西。變的是企業要用什麼技術去達到本質,也就是張磊說的最高效、最低成本的方式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謙虛學習投資知識 快樂分享投資理念 阿堯投資筆記部落格 http://joey980161.pix
View all posts